傳統(tǒng)的金屬結構材料,其塑性已廣為人知。可由結構上的不連續(xù),例如位錯差排(dislocations)等微結構來加以控制機械性能[1]。材料的結構與形變前后的微結構鑑定,可應用兩種互補的研究工具。分別是觀察實像的各式顯微鏡(例如光學與電子顯微鏡),以及藉由X光和中子繞射所量測的倒空間資訊。前者可以提供材料的微結構形貌,以供后者,在進行繞射數(shù)據(jù)分析擬合時的依據(jù)。材料塑性的研究,在空間上,是一個橫跨不同尺度的研究課題。我們要同時考慮巨觀的性能改變,和微觀結構的相應變化[2]。但是,在塑變的巨觀行為背后,微觀尺度的結構變化迄今尚無定論。這也就是為什麼,塑變機制的研究,光學顯微鏡,仍是材料界持續(xù)探討的科研方向之一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