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金結構鋼4130顯微結構金相觀察顯微鏡
SAE 4130經全退火熱處理的顯微組織為波來鐵相與肥粒鐵相,呈現(xiàn)明顯帶狀分佈
為SAE 4130在軋輾后所產生的條紋狀組織。其生成原因為磷、鉬等易偏析元素與
碳有互斥性,偏析元素含量多的地方,碳原子濃度較少;
反之,偏析元素含量少的地方,則固溶碳較多。偏析元素多/碳少處產生肥粒鐵晶核,
此時肥粒鐵相將沿著碳少的長條區(qū)域生長。從肥粒鐵中所擴散出來的碳原子,
則聚集在相鄰的多碳層中形成波來鐵相。
于是,此種現(xiàn)象導致最后碳多與碳少的兩個區(qū)域分別平行生成波來鐵與肥粒鐵的條狀結構
SAE 4130在調質處理后,其標準顯微組織為回火麻田散鐵。
由于實驗試件的板厚達16.5mm,所以當愈往心部時,淬火之冷卻速率愈緩慢,沃斯田鐵將無
法完全轉態(tài)為麻田散鐵相,而是麻田散鐵與波來鐵之混合組織。
回火溫度為500°C,此時肥粒鐵組織開始孕核成長,最后形成的顯微組織為回火麻田
散鐵、波來鐵及肥粒鐵組織。由試件表面到心部的硬度分佈曲線觀察到靠近表
面硬度值較高,愈往心部之硬度值愈低顯示硬化深度無法完全達到厚度為
16.5mm試件之心部
|